继日内瓦会谈后,中美两国于纽约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宣布将分阶段取消剩余关税壁垒,并就半导体、绿色能源等领域的贸易便利化达成共识。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全球两大经济体在修复贸易关系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性注入新动力。
分阶段降税:覆盖超95%商品类别
根据最新达成的《中美经贸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分三个阶段取消自2025年4月起加征的关税:
据测算,首阶段降税将使中美贸易成本降低约12%,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支出超300亿美元,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平均回升2.3个百分点。
技术领域“松绑”:半导体与清洁能源成突破口
在技术贸易方面,双方达成两项关键协议:
争议领域暂缓:保留“安全护栏”机制
针对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敏感领域,双方同意设立“安全护栏”机制:
市场反应:企业信心回升,股市应声上涨
会谈成果公布后,全球金融市场反应积极。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上涨1.2%,中概股普涨,阿里巴巴、拼多多涨幅超5%;上海综合指数上涨0.8%,新能源、半导体板块领涨。
美国零售联合会(NRF)指出,关税削减将使美国家庭年均节省开支超800美元,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将直接受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则表示,降税将帮助出口企业减少约20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稳住150万个就业岗位。
反制与反制之辩:主动权依然在握
尽管部分外媒炒作“中国在技术领域让步”,但数据揭示事实并非如此:
未来挑战:如何避免“关税螺旋”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当前降税协议为市场注入信心,但中美在技术标准、产业补贴等领域的根本分歧仍未解决。例如,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补贴条款仍被中方视为“不公平竞争”,而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支持政策也引发美方担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表示:“关税降下来了,但竞争规则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双方需要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渠道,避免因误解引发新的贸易摩擦。”
根据备忘录,中美将每季度召开技术贸易工作组会议,并计划于2025年9月在天津举行首次“产业政策对话”,重点讨论补贴透明度、数据跨境流动等议题。这场持续数年的关税博弈,正从“短兵相接”转向“规则博弈”的新阶段。